蜀中無大將,正餐未上場──《浪客劍心 京都大火篇》

  • Published in: Trial

繼二零一二年好評不絕的《浪客劍心》第一部真人電影化後,終於在本年接續上演其續集「京都大火編」及「傳說的最後編」。筆者並未有看過第一部,應該說第一部究竟有無在香港上映都沒有印象,因為完全不見有宣傳,自己亦未曾有緣在戲院看過。不過同座的友人說有上映,那麼暫且當有吧。由於筆者有看漫畫版,加上故事架構完整,即使錯過第一部都沒關係,對於理解第二部的內容完全不構成影響。 第二部及第三部的電影主要環繞另一位拔刀齋志志雄真實向明治新政府復仇的故事,其中第二部是前篇,第三部是後篇。筆者未能有幸一睹第一部,單純以戲論戲,第二部其實拍得未如理想,或者說不如第一部時觀眾給予的好評,未能承接一部的「奇蹟」。劇情文戲推進水準不錯,但過度集中主角劍心一人身上。上集的舊角色比較路人,今集新出場的角色除志志雄及瀬田外,其他角色同樣是路人。劇情主線亦很單一,就是隨劍心步移觸發故事,路人是依需要穿插其中。 比方說上集已登場的齋藤作為明治政府的警察,戲份已經算比較多。開場當引子介紹出志志雄的狂野及殘酷後開始影薄,其可憐程度甚至令他在整套第二部都沒有用必殺技牙突的機會;至於二號男主角相樂雖然設定上是笨蛋,但第二部連助拳都說不上,劍心獨自上京丟下他不顧而去,然後被四乃森問話時打至豬臉,單人上京都卻迷路至遲大到,最終京都決戰時中途才匆匆趕來,其招牌斬馬刀更加徒有其形,一交手就丟棄入河,然後整場就只是打了幾隻雜魚及劍心一拳,恐怕女主角神谷打倒的敵人都比他來得多。反而敵人瀨田的戲份甚多,志志雄在整個第二部都在幕後行動,真正上前動手的是瀨田。一開場刺殺明智官員大久保,中段在村中與劍心大戰一場以斷刀作結,隨後一直與志志雄出入,並在京都戰中擄走神谷等,戲份及演出機會甚多,幾乎是真正的男二號。 劇情大約與原版差不多,細節上的變動可以接受。對於沒有接觸漫畫的觀眾,香港差劣的翻譯可能教他們更難明白故事內容。就筆者所見,香港上映時的字幕似乎先後有兩人接受,風格都不一樣:一位是用英文字幕翻譯,另一位是看畫面腦補翻譯。前段那些倒置文法的句字根本是將英文內容直接翻成中文;中後段不少翻譯句子與演員對白完全是兩回事,甚至將一些很重要的歷史名詞隱去。劇中主要是兩批人由歷史沿革而展開的衝突:幕府留下來反對明治維新政府的舊世代武士;明治新政府擁護及支持者。筆者所看的版本完全沒有人翻譯明治,只是不段寫「新政府」;另一方面志志雄是拔刀齋二代,與劍心會面時是屬於後輩,但翻譯完全沒有抓緊這一點,甚至少數對白沒有翻譯跳過,又或改寫成另一種意思。基本會一定日本語的觀眾看著那些中文翻譯字幕絕對是另類笑料。若然熟知日本歷史,又或觀古鑑今,亦會對劇中因為明治維新而犧牲的人感到抽搐。其實志志雄就是新時代的受害者,劍心亦如是,只是大家選取了不一樣的未來。整部電影都故意以灰暗色調運鏡,增加心理上的沉重感,比漫畫版更具成人向的反思空間。 打鬥水準一般,屬二流水平。究其主因,是這次很多戰鬥都是以一對多,片末壓軸的決戰更是以多打多,都是混戰場面。劍心在村中單刷百人斬,京都決戰明治政府軍對志志雄縱火黨等,這次劍心沒有穿招牌紅衣,與敵人衣服同樣灰灰黑黑,加上快鏡運轉及環境色調下,很難分辦敵我,形成觀感麻木:刀光劍影很爽,但沒有留下鮮明印象。當然去除一般的大會戰外,三幕單挑戰蠻精彩,其中末段柏崎老翁對四乃森絕對是第二部最精彩的一場戰鬥,四乃森的雙刀流本身頗具吸引力,飾演柏崎的田中泯文戲精湛,武戲更加叫人瞠目結舌。整場武打由對話至入武,台階高低及房間的移動,柏崎轉換武器,雙方連番打鬥流暢利落,賞心悅目的安排叫觀眾拍案叫絕。至於前段村中劍心對瀨田,一靜一動,一默一笑,卻有著同等的技術與速度,又是另一種截然有別的對決映像。至於中段劍心對十本刀的張,則單純交代劇情,繼承新的逆刃刀,武打戲份由於劍心無劍及地形問題而大打折扣,而且拘泥殺與不殺之中,有點落差。如非佐藤健本身戲份高,徹底入戲,不然這一場其實沒有多大看點。 劇情還原度高,電影版將原作精髓保留不少,有限的時間鋪陳足夠,角色、勢力及發展十分明確集中。唯一不滿的是由於分前後編,志志雄及十本刀皆未真正交手,福山雅治飾演的比古師父更要匆匆趕在片末登場,不然被人罵騙局,令劇情留在很吊詭的地方完結。京都一帶明顯在耳熟能詳的東映太秦電影村拍攝,那條橋簡直是名勝,幾乎每一套日本古裝片都會出現的街道,看慣日劇的朋友不由得幽默一笑。當然去除這一點,以兩集總論而言,依然還原度甚高,提綱起頭,為第三部營造更高的氣氛,只是第二部其實都在為第三部墊場,算是美中不足之處。…

Read more